中国艺术研究院于2009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2010级攻读艺术硕士(MFA)的学生,作为国家级艺术研究与教学机构,我们拥有一批卓越的艺术学导师。作为国务院认可的学位授予单位,我们专注于艺术学一级学科,具备授予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在内的8个博士学位和9个硕士学位的资质。此外,我们还是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单位,以及允许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官方认可机构。2007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院成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机构。
我们的目标是为中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完善国家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此,我们着重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美术创作和戏剧戏曲表导演领域的专业人士。结合艺术硕士教育特性与我们的师资力量,我们主要聚焦于美术、戏剧和戏曲三个专业领域。
报考条件包括:对艺术有深厚热情,具有创造性潜质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美术创作和戏剧、戏曲表导演工作者;必须热爱祖国,遵守法律,品行端正;学历要求方面,本科及以上毕业生需在2009年7月31日前毕业并持有学位证书,有艺术创作经验;专科毕业生则需满足特定年限的艺术创作经验和省级以上的奖励。2009年,我院计划招生20名,其中专科生录取名额不超过总限额的10%。报考者需提供由工作单位或档案保管部门填写并盖章的资格审查表。
报名分为全国联考和专业复试两部分。全国联考采取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的方式,具体时间及网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提前公布。现场确认时,考生需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确认信息后不得更改。专业复试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需提前准备相关证件、作品和个人简介等材料。
录取过程将综合考虑报名材料、全国联考和专业复试的成绩,以选拔出最优秀的候选人。所有程序都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和政策。
学生们首先需亲自步行为期抵达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课堂,并在此处耐心等候。紧接着,他们会迎接在职研究生导师的到来,导师会携带教科书引领他们进入学习环节。完成上述步骤后,正式的课堂教学随即展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年的招生计划中,透露出一个详细的数据:他们计划招收总计95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其中包括67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生,以及49名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个数字是学院招生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行业从业者对在职研究生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热门选择之一,吸引了不少考生的关注。他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校的学费问题。了解学费预算是明智之举,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职研究生的学费情况。作为国家级的艺术研究、教育及创作中心,该研究院的在职研究生课程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各自收费标准各异。
学术型研究生,如中国语言文学和艺术学理论,根据招生简章,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术硕士每年学费为每人10,000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戏剧、戏曲领域的学费为每生每年25,000元,而在美术、艺术设计领域则为每生45,000元。可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相对较高,考生需根据自身条件权衡。
对于那些希望以同等学力申请艺术学在职研究生的考生,他们可以选择免试入学的方式,通常只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这种方式对在职人员来说非常便利,且同等学力申硕的学费较为亲民,大多数专业的全程费用大约在2-4万元,对在职人员来说负担较轻。
总之,考生在选择时应考虑自身的学历背景、经济状况以及学习目标,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途径。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职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科目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年大致相同但有所变化。管理类专业涉及外语和管理类综合测试,而非管理类则需备考外语、政治以及两门专业课。考试内容包括数学、逻辑和写作等,而英语二考试涵盖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复试阶段会考核专业笔试、面试、英语口语及听力,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评价。
考试分为两部分:统考和复试。统考通常在12月举行,具体时间固定为2023年12月23日至24日,部分科目可能在25日进行。管理类专业通常一天内完成,而非管理类可能需要两天至三天。复试则在统考合格后进行,由笔试和面试组成,一般在3月至4月间,具体日期由学校通知,为期约两三天,还包括体检环节。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在职研究生的考试时间明确,且考试流程详细,确保考生充分准备。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入学竞争激烈,特别是对于那些通过复试被录取的学生,他们的专业课一成绩通常在120分左右,这在众多考生中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院的复试分数线高于国家线,显示出其选拔标准的严格。作为国家文化部直属的顶级艺术研究机构,它起源于新中国初期的戏曲、音乐和美术研究所,直至1980年才正式定名。中国艺术研究院设有多个职能机构、研究中心和特色设施,如展览演出中心、出版社、图书馆等。
报考条件相对较为常规,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或已获取硕士学位,应届毕业生需在入学前完成学位或硕士学位的获取,而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本科生,需要有6年以上的学士学位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虽然竞争可能较为激烈,但公正性和透明度较高,只要面试表现良好,过线者通常有机会被录取。由于其中央直属的背景,录取标准相对严格,可能会存在少量的幕后操作,但总体上是公平的。
奖学金丰富,足以支付学费,且学院为中央支持,补助也可能较多。获取更多信息建议直接访问官网或联系学校。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准备,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尽管挑战不小,但只要有实力,即使未被录取,也有其他选择。所以,不要过于担忧,全力以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南京艺术学院在职研究生课程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学、美术学和音乐等领域。对于有意报考的考生,他们关心的焦点在于学校的入学年限规定。对于持有国家认可的专科或高职文凭的考生,需要满足毕业后至少两年的条件,并且必须满足招生单位设定的学业标准,包括毕业时间和学业水平的要求。
拥有本科或更高学历,如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直接报考,不受毕业年限限制。然而,对于来自海外的同等学历,必须先完成学历认证。申请过程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考生需登录研招网进行在线申请,确保提交准确的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着,报考点会通知考生关于现场确认的时间和地点,考生需按通知参加并完成这一环节。
由此可见,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在职研究生的具体条件会因学历而异。每位考生应根据自身的资格条件来决定是否适合报名,同时,为了顺利通过入学考试,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
艺术在职进修课程研究生的学费是否昂贵?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等提供此类教育,他们的艺术在职课程研修班学费各有不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艺术类课程,如文化艺术策划和视觉艺术设计,学费是24000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方向的学费则为30000元。艺术类研究生课程多样,涵盖了音乐、设计、美术等多个领域,如音乐学的音乐教育和表演研究,设计艺术学的动画和动漫创意策划等,吸引了众多在职人员报名,部分院校甚至出现报名人数过多的情况。中国人民大学的艺术课程全面,适应性强,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学费相对合理,与多数专业学费相当。欲了解更多详情,可访问在职课程研修班研究生考试网(www.duyan.com.cn)。同时,对于同等学力申硕的入学方式、课程安排以及考试科目,也有专门的文章可供参考。
对于有意报考南京艺术学院的在职研究生,2023年的招生简章提供了重要信息。招生专业涵盖了美术、艺术设计、音乐、舞蹈、广播电视和电影等多个领域。学制为四年,分为脱产、半脱产和最后一年的课程完成与考核阶段,学费共计64,000元。招生对象需满足以下条件:中国国籍,拥护党的领导,品行端正,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标准。报考者需具备相应的学历背景,如应届本科毕业生、自考或网络教育的毕业生、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同等学力人员以及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在校或非在校人员,但后者需事先征得培养单位同意。考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外语、两门业务课,以及复试中的专业课笔试、面试和可能的外语听力测试。同等学力考生还需加试两门本科专业课。这些详细信息将有助于潜在考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做出合适的专业选择。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一个涵盖了广泛艺术领域的研究机构,设有戏曲、音乐、美术、舞蹈、话剧、电影电视艺术、红楼梦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曲艺、建筑艺术、艺术人类学、中国文化等多个研究所。研究院的核心学术资源丰富,拥有《文艺研究》、《艺术评论》等高质量期刊和出版单位,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专业机构。艺术创作方面,研究院下属的中国画院、中国书法院等机构,以及梅兰芳纪念馆等博物馆,都体现了其在艺术实践上的深厚底蕴。
研究院汇聚了大批在国内外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和艺术家,如张庚、王朝闻等,他们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塑造了研究院独特的学术传统,为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培养了众多艺术领域的研究生,如首批终身研究员郭汉城、周汝昌等人。目前,研究院在职人员近800人,其中包括数百名高级专业人员和硕博导师,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引领潮流,参与众多国家级课题。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以其艺术类藏书闻名,收藏了丰富的戏曲、音乐、美术资料,如古代乐器、戏曲照片和珍贵的古琴等,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外,研究院与全球多国艺术机构保持紧密合作,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学生培养经验。研究院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课题,与国际艺术界广泛合作。
59年来,研究院承担并完成了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编纂的学术著作对艺术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昆曲艺术大典》等重大项目,对中国艺术学科建设具有重大价值。研究生院自成立以来,已培养出数千名艺术硕士和博士,为中国艺术界输送了大批人才。图书馆珍藏丰富,包括善本、戏曲剧本、名人手稿和各类艺术资料,以及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珍贵音频资料,全面展现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历史底蕴。